2011年06月25日 第二届中国战略管理学者高峰论坛浙大论剑 - 张天任谈全球化背景下浙江民企发展战略
犀利的观点交锋,智慧的火花撞击——6月25日,"第二届中国战略管理学者高峰论坛"在浙江大学隆重开幕。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出席论坛,与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加拿大舒立克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多名知名学者、教授及浙江大学的广大师生共聚一堂,聚焦战略前沿,展开思想风暴,全方位、多视角地深入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张天任作为企业家代表在论坛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为全球化背景下浙江民企的发展战略把脉。

张天任首先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作了分析。他指出,全球经济形势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面临重大调整。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表明,现在整个国际的格局都在转型,国家在转型,社会在转型。企业也必须转型。这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生存的选择。只有企业转型,整个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真正转变;只有企业转型,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始终走在前列的浙江企业必须责无旁贷地再次担当转型升级的排头兵。

张天任分析了转型时期浙江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出路。他说,当前扑朔迷离、内忧外患的经济发展形势,给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浙江企业带来了严重冲击。在"外患"方面,能源、原材料价格猛涨、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激增、贸易壁垒和出口退税率下调带来的外贸困境,成为高悬在浙江企业头上的"四把刀子"。而另一根直接系在浙江中小企业头上的绳子,则是信贷紧缩。在"内忧"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浙江企业的软肋暴露无遗:产业层次低,企业个头小;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低;自有品牌少,营销渠道缺;出口依存度过高,内需市场占比过低。特别是长期高度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意味着在大量廉价土地、资源、原材料和劳动力通过商品形式出口到了国外的同时,却留下了更多的污染,这严重制约了浙江经济由粗放型向节约型的转变。面对全球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浙江企业靠什么继续站在下一个五年、十年乃至三十年的竞争舞台上?唯有转型升级。这是浙江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根本保障,更是后危机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

浙江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应该如何走?张天任认为重点要做到"四大转型":一是经营体制的转型。可由单一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向生产制造和资本经营相结合的现代企业转型,将融资平台、品牌平台、管理平台、科技平台、人才平台等要素前移,与国际全面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二是产业结构的转型。一方面是要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和培育新产业;另一方面是要再建浙江制造业优势,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把"浙江制造"转成"浙江创造";再一方面是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资源再生产业。三是经营模式的转型。把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双轮驱动两翼齐飞,为消费者提供多功能、全方位、超价值的服务。转型升级后的企业与产业应该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有机统一。四是市场销售战略的转型。可由外销为主转向内销为主。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各国重新筑起贸易堡垒,企业对外拓展受阻重重,所以在国内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是必然之举。民营企业一定要果断归位,哪怕全球各国的贸易壁垒重新垒起,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本身就拥有最大的内需潜力,只要把家门口的市场守好,企业就能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张天任还在演讲中分享了天能集团转型升级的经验体会,受到全场热烈的欢迎。


返回